当我们的目光还习惯性地聚焦于北上广深的虹吸效应时配资炒股网开,一些惊人的数据已经揭示了新的流向。
大约42万人告别了山东,近30万人离开了河南的故土,湖南更有约29万人的户籍选择了远方,而在东北的吉林,这个数字也达到了惊人的24万,一说22万。
这不再是过去那种拎着行李外出务工、春节再回家的候鸟式流动,这是一场连根拔起的永久性迁移。
那么为什么非走不可呢?
很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并不是因为他们非要去外地闯荡,而是因为家乡的发展环境存在一道道“天花板”,让人不得不走。
展开剩余89%第一道“天花板”,就是教育资源的差距,尤其是在被大家称作“山河四省”的河南、湖南、山东、河北,教育机会和资源严重不均衡。
以河南为例,今年高考报名人数高达136万,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可是全省连一所985大学都没有。
唯一能拿得出手的郑州大学,虽然是211,但却要承载数以十万计学子的希望,有人算过账,河南考生想要考上全国顶尖985大学的概率,可能连百分之一都不到。
这种压力让很多家庭不得不想尽办法给孩子多争取一条路,有些人花二十万把户口迁到海南,因为海南的录取分数线比河南低,竞争小,考上的机会更大,甚至一度出现过专门做异地高考的中介,靠帮人操作户籍赚钱。
直到后来政策收紧、监管严格,这类灰色操作才逐渐消失,但这种现象背后,折射的就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带给普通家庭的巨大焦虑。
其实,不只是河南有这样的困境,湖南的情况也类似,全省唯一的985大学是国防科技大学,可这所学校主要培养军工和国防人才,普通学生基本没有机会进入。
而吉林的教育资源高度集中在吉林大学,其他选择很少,考生的压力同样不小,在这些地方,教育的局限,已经成了逼迫很多父母和孩子离开家乡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正是因为这让大家觉得只有大城市才有更多可能。
第二道“天花板”,就是产业问题,吉林曾经是老工业基地,但在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中走得太慢,很多岗位仍然集中在产业链的低端,年轻人一个月三四千块的薪水,根本无法支撑生活,更谈不上长远发展。
湖南虽然在长沙打造了马栏山文创产业园,看起来热闹非凡,但大多数岗位都是主播、剪辑等不太稳定的工作,属于“青春饭”。
即便制造业能提供年薪八万的机会,也主要集中在长沙,其他地市的年轻人几乎感受不到这些机会,教育和产业的双重压力,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觉得,留在家乡没有前途,离开才是唯一的选择。
很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不只是因为原地发展有限,更因为外地城市在不断抛出“橄榄枝”,提供更实在的机会和条件。
那些能吸引人口流入的地方,往往不是单靠一个优势,而是走了几条不同的发展路线,让年轻人在经济、事业和生活上都能找到满足感。
第一种模式可以叫“现金为王”,广东、浙江这样的传统经济大省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给钱,比如广东东莞长安镇,生三孩的家庭一次性奖励五万元,还能每个月领育儿补贴。
佛山在福利上更狠,产假能长达208天,生育的费用基本由医保兜底,年轻家庭不用担心经济压力,浙江重点瞄准高学历人才,本科、硕士、博士都能领到一到十万元的补贴,还会提供十五天的免费公寓,让新人有缓冲期。
也正是,这些政策用最实在的现金和福利,降低了年轻人安家的成本。
第二种模式是靠“产业引擎”,贵州和安徽是代表,贵州早在2013年就开始发展大数据产业,现在已经形成规模,三大电信运营商都在这里建了数据中心。
到今年,贵州的软件业务收入突破851亿元,还衍生了大量新岗位,比如数据标注员,一个月能拿四五千,不必远走外地。
安徽抓住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机会,大众、比亚迪等车企在合肥建厂,仅汽车产业去年就新增了12万个岗位,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安徽从过去的劳务输出地,逐渐转型成了人才流入地。
第三种模式是“产城融合”,既能提供事业机会,也能满足生活需求,武汉和成都就是典型,武汉有16万个市场主体,还是华为、小米的研发中心所在地,高薪岗位充足。
而且相比北上广深,武汉生活节奏更亲和,成本更低,成都则把高科技产业和舒适生活结合在一起,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能让年轻人拼事业,闲暇时又能享受巴适的市井生活。
很多人一提到河南,想到的还是“人口大省”“考生众多”,但近几年,河南已经在悄悄完成一次逆袭,从“人口输出地”走向“人才新高地”,这场转变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河南通过产业、文旅和政策三方面的努力。
第一步是摆脱老印象,过去,外界觉得河南就是农业和劳动力输出,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成了新名片,蜜雪冰城凭借一首洗脑歌曲火遍全国,不仅在国内遍地开花,还把门店开到了海外。
它用实际行动证明,本土企业也能提供不错的待遇和发展空间,旗下的“幸运咖”切入平价咖啡市场,同样带动就业,零售业的“胖东来”更是成为标杆,凭借“做四休三”的制度和优质服务,吸引了全国关注。
就连潮玩品牌泡泡玛特,也选择河南作为重要的布局地,这些企业不仅留住了人才,也改变了外界对河南的固有看法。
第二步是发挥文旅优势,河南文化底蕴深厚,但过去没有很好转化为经济动力,现在不同了,从焦作的云台山到洛阳的龙门石窟,再到开封的清明上河园,一个个景区被重新包装和推广,游客数量不断增长。
旅游带来的不仅是消费,还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让年轻人看到回乡发展的机会,旅游和就业叠加,让更多人觉得河南不再只是“出人”,而是能“留人”。
第三步是政策加码,郑州的枢纽地位持续提升,交通、物流和区位优势越来越明显,正朝着一线城市的方向靠拢,地方政府在引才上也舍得投入,比如漯河市一次性就发放了649万元的人才补贴,用真金白银吸引青年留下。
河南还形成了“工资不低、消费较低”的组合优势,相比北上广深的高房价和高成本,河南显得更有性价比,这正好击中很多年轻人最关心的痛点。
不难看出,河南的这场逆袭,不仅是本省的突围,也代表了中部地区在全国人口竞争中的新趋势,从“被动输出”到“主动吸引”,河南正逐渐成为年轻人愿意留下的地方。
参考资料
【1】澎湃新闻《中部人口“缩水”近百万,哪些省份正在回流?》
【2】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漯河市今年已发放人才补贴649万元》配资炒股网开
【1】澎湃新闻《中部人口“缩水”近百万,哪些省份正在回流?》
【2】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漯河市今年已发放人才补贴649万元》
发布于:辽宁省富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