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买了日剧《卖房子的女人》版权昆明配资平台,只用了女主“没有我卖不出去的房子”的人设,但案例是重新写的。日本和中国文化说起来一衣带水,但其实差别非常大,日剧的本土化基本没有被认可的。比方说原剧北川景子只有面无表情和瞪眼,这种机器人式的表演在日剧里很正常,孙俪如果照搬观众会严重水土不服。坦白说,公众对日韩剧有滤镜,再加上有些观众误以为《安家》是抄袭,于是很愤慨。
第二个原因是一些观众觉得没见过这样的中介,剧情悬浮,行业呈现虚假,但剧本实际是编剧六六在中介公司调研了十个月之后写的,我也在一些贴子里看到有些中介替这个剧辩解,还组织学习女主角的狼性。
展开剩余97%我个人感觉,这部剧套路化的地方反而在于女主身世和男女主角欢喜冤家的设定,如果能不谈恋爱就是喜欢赚钱更好了,只是纯粹的行业剧超过20集就写尽了,同时又要考虑电视机前的观众而作的妥协。它对中介行业的展现比情感戏更吸引我,在当下的国产行业剧里是用过心的,和《完美关系》、《精英律师》放在一起提并不公平。
那么,《安家》的中介确实失真了吗?
头两集是被认为失真的关键,第一单是海清的走道房,这种房型在过去是存在的,我查到了还有马桶户型、手枪户型,我自己就实地看过有尖角的户型,还一点不便宜。
这个故事包含了好几个被诟病的”槽点“:
1,房似锦(孙俪饰)作为店长撬同事单,查到客户隐私追上门推销,用阁楼能看到星空忽悠海清签约。
这个要两说,日剧里女主就是六亲不认不顾行规,这个人设被看作很特别,可能我们的观众还受不了国产剧女主道德感不强,眼瞅着编剧也必将用原生家庭把她性格圆回来,我们可以接受《梨泰院CLASS》女主角是反社会人格,却不能接受中介抢单,中国编剧受到上面的限制已经够多了,下面就不要划红线了。
房似锦到单位推销被海清严厉斥责实际已说明这种行为不当,房似锦为上夜班的海清准备了水和面包,伸手不打笑脸人确实也是中国人独有的人情哲学。
这个案例比较明显的瑕疵其实是看了一年房子的海清不太可能因为一句诗与远方动心,但房似锦邀她看采光,不让她丈夫一起是有理由的,有眼色的中介能看出这家是女主人拍板,人越多意见越多,越不会做决断。
2,一个中介怎么敢装修房子?谁来付费?除了为了节省时间把装修期缩得过短之外,这种情况是有的。背景交代这套房是开发商委托,十年没有卖出去,中介会与开发商协议,装修款会打在房价里,这套房比同小区其他房子每平米便宜一万,对于精打细算的人有诱惑力。我曾经被销售几句话说迷糊,买了个顶楼的小房子,总价才比其他层低一万,暖气不行夏天又热,每天忙昏的妇产冬医生海清可能像我一样脑子瓦特了。
别说卖房,就算租房也有中介管装修的,租过自如的人应该知道,不但中介装修,家具家电还会留给房东,前提是签两年以上合约,在楼市上升期中介不会赔钱,我们就甭提他们操心了。
这段戏有一部分细节蛮有意味的,海清住的房是真正的蜗居,连老公都是那部戏里的原配,她坐在马桶上改论文,仰头看到晾的胸罩发呆,不像其他国产剧里小白领都能住俯看黄浦江的高级公寓。
新房子里海清老公拥有一间完全独立的房间,如果他想,可以每天不用见到老妈老婆。母乳妈妈看到这里会感叹:虽然很想让老公参与育儿,但他们中的大多数除了添乱没有别的用处,而能不和老公睡在一间屋真的挺好,每天伺候完孩子只想挺尸,并不想伺候他。
我认为不符合真实的细节是另一处,海清和包子铺老俩口签约时,老俩口的儿媳提出加名字,徐文昌怕老人吃亏,提议不如从全款改成贷款,全款和贷款的价格不一样,付款周期也不一样,通常这时卖家只可能答应贷款改全款,不可能反向操作。
这部剧里有不少细节展现了中介行业生态。他们同时带几个客户看房,造成房源紧张的景象。
小楼对客户电话轰炸被骂得狗血淋头,他在样板间里上大号,导致大客户被熏跑,隔着屏幕都能闻到味道,但这细节真的蛮好笑。
物业向中介收取带看费,坏的物业经理以保安队长孩子患病为由向中介募捐还吞下善款,在当下很应景了。
野鸡中介每天门口跳的舞叫抓钱舞,曾经在中介行业非常流行。
王自健每天给大客户发问候微信,聊天纪录都是绿色的(客户不回)。
孙俪每天进店先给手机充电,确保手机不会因为没电漏接客户电话。
小楼跟孙俪学到给豪宅客户自费准备依云矿泉水。
就连剧中的小三,文艺女青年“知否”的微信公众号都是真实存在的(节目组有心了)。阅读量还不低,从去年4月开始到去年6月总共发了6篇文章,其中两篇阅读量都过万了。
点进去一看,虽然文风略矫情,让人想起前些年流行的情感鸡汤文,类似于“做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女子”。但是排版精美,遣词造句抓住了人物精髓。
中介这个行业比较特殊,似乎漂浮在大城市的人都有底气说“我见过的中介如何如何“,但自己见的只是那几个而已,还都是一锤子买卖,撬同事单的房似锦和把中介公司开成社区活动中心的徐文昌,被认为不存在这样的中介,恰恰他俩都有原型,后者还做到了高管。
“徐姑姑”原型:徐东华
看到一个采访,孙俪拍戏前去了原型的家,借了她的旧鞋子、计算器、名片夹等私人物品,模仿她的工作习惯。所以你能看到孙俪用测距仪量房,见客户前清新口气,帮业主收拾屋子非常利索,会站在最高的位置以便把房屋拍得敞亮,然后把站过的茶几擦拭干净。她还永远拿一支伞,不让客户晒太阳,她自己的脸则是晒到泛红的状态。
孙俪去角色原型家探访
很多人也没见过这样的中介,因为金牌销售只能是极少数。
剧里同样是金牌销售的王自健也很机灵,发现小楼带看的客户骂骂咧咧从豪宅里出来,立刻编个理由自己先进屋,把影响卖房的”雷“排掉。几个细节就说明了这行业里凤凰和菜鸡的区别。
和孙俪一样,剧中其他演员也去体验了生活,王自健就在微博上解释了业务员的提成,并不是那种闭上眼睛胡拍的行业剧。稍微接触过电视剧拍摄现状的人就知道,愿意去体验生活的剧组很少了,虽然在行业怪象中并不算值得称赞的事,但总不该比不敬业收获更多的批评吧!
中国中介和其他国家的不一样,高速发展时代他们野蛮生长,有自己自成一体的话术与销售策略,大多数人一生不会多次买房,也不会认准同一个中介。从这点上,房似锦比徐文昌更像职业中介。
有一集是徐文昌的朋友禁止他把房子卖给自己丈夫的小三,孙俪不同意,并且说了一段话,大意是:
我们管不了房子里的幸福,难道他们不孕不育也要我们努力吗?在客户眼里我们只是找房子的工具,不会饿不会冷,甚至不是血肉之躯。虽然这段话是她在被客户粗暴对待之后的赌气发言,但态度是拎得清的,想保持粘粘糊糊的人际关系当然可以,但像房似锦这样处事像上海人(不是黑),更商业社会的做法也是一种客观展示。
看了这个剧起码得到一点启示:无论中介或业主,都不要试图和对方交朋友,你们只是做买卖的关系。
疫情期间蛋壳公寓的操作大家都听说了吧,不经同意让房东免租,同时不给房客免租,当然现在在舆论压力下停止了。
我想说个真事,我的小房子托管给很大的中介公司,他们也提出了特殊时期免租金,说房子没有人租。然后我去考察了一下,发现房客刚续租,事实是现在没有房客敢换房,只是他们不会像蛋壳搞强迫,还是商量口气。
电视剧是在圈圈里跳舞,如果从业者尽力展示一点点现实,了解一点点行业知识,观众就能在和这个行业打交道时少踩一些雷,那么这个电视剧就是有益的。
其实越看到后面,越发现《安家》不是完全的行业剧,它更像户外取景的情景喜剧,有点《编辑部的故事》的结构。几个同事,有矛盾有合作,铁打的中介流水的客户,吃完饭看了哈哈一乐。百分百按照行业面貌来写,一个单子要几个月才能成交,要求一个轻喜剧展现行业调查般的滴水不漏,也是勉为其难,何必抱着看《白色巨塔》的心情去找问题?
临近年关,一代名嘴赵忠祥因癌去世。上周还在否认逝世消息,这周就真的与世长辞,科技的发展远没到能挣脱生老病死束缚的水平,生与死之间的界限也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泾渭分明。
时年78岁的赵忠祥离开人世,让人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央视资历最老的一代主持人早已步入晚年,那些伴随几代人成长的声音和面孔正逐渐被时间掩埋风化。
赵忠祥 终年78岁
1999年,赵本山宋丹丹搭档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宋丹丹饰演的白云大妈喊出一句:“我十分想见赵忠祥。”成为赵忠祥人气和实力的佐证,斗转星移,虽然如今只有一句:“雨季来临,又到了交配的季节”最为观众熟知,但作为新中国第一位男性播音员,赵忠祥所达到的成就完全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59年,年仅17岁的赵忠祥就进入北京电视台,他的个人主持经历和国家活动紧密结合,新闻联播、春节联欢晚会、国庆庆典这三件身为中国人都知道的重大文化传播活动,都少不了赵忠祥的身影。
1978年,赵忠祥成为《新闻联播》第一个出镜播报的播音员,在央视工作期间,其参与转播和主持国庆庆典9次,先后主持春节联欢晚会12次,还曾搭档冯巩客串小品,在遥远的上个世纪,赵忠祥标志性的大眼袋陪伴一代又一代人难忘今宵,成为国民心中共同的记忆。
2000年以后,赵忠祥离开央视,影响力逐年下降,但仍是主持届的不可逾越高山。2019年他和倪萍合体登上湖南台《声临其境》的舞台,被小辈搀扶着走出的赵忠祥精神矍砾,但更像是一个吉祥物而存在,符号意义大于现实意义。
1959—2000年,赵忠祥在央视的时间几乎横跨小半个世纪,他抓住了央视主持人发展最黄金的时代,和他同时期出现的还有一些主持人,他们同样曾是主持和播音界的翘楚,也同样也不再年轻。
沈力 87岁中央电视台元老级别人物,按照资历,赵忠祥是中国第二位电视播音员,沈力才是第一位。她也被一些报告文学尊称为“电视播音主持的‘第一滴水’”,其地位可见一斑。
沈力是文工团出身,转业后考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组,在人力匮乏的年代, 沈力一个顶八个,新闻、社教、文艺、体育节目,大型晚会她都得参与。1983年,沈力又主持《为您服务》,凭借亲切的银幕形象得到观众的一致认可,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公认的知心大姐,由于业务太过出众,沈力退休后还曾被央视返聘,主持的《夕阳红》也伴随一代人走过漫长岁月,是央视早期最优秀的代言人。
陈铎 81岁
陈铎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他在央视最大的成绩是电视系列片,其一手打造的《话说长江》创造了记录片收视率的“神话”。陈铎最妙的在于能导能演能主持,2012年还在《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第二部中饰演著名外交官乔冠华(是陈凯歌前任洪晃的继父),还原了历史书上的经典“乔的笑”。陈铎身体硬朗,依然活跃在荧幕上。
宋世雄 81岁
宋世雄1960年进入央视,和赵忠祥,罗京并称央视播音三巨头。宋世雄的声音不如赵忠祥有磁性,但胜在音高声阔,极富激情和感染力。他最主要的成就是解说体育赛事,留下了很多极具价值的解说资料,以1981年的世界杯排球赛最让人感动。
宋世雄和女排姑娘们
“亲爱的听众、亲爱的观众:当你看到中国女排运动员在场上的精彩表现,可曾想到,她们是付出了多少代价啊!年轻的小将郎平,为了提高身体机能,让医生踩她的双腿,疼得她流出了眼泪,咬破了嘴唇,也不哼一声……”解说时宋世雄声音颤抖,字字含泪,带着收音机前的听众一起浸入竞技体育的残酷和荣耀,女排精神至此生根发芽。
邢质斌 73岁
脸圆方腮,体态丰腴,邢质斌应该是80后印象最深刻的“国脸”。1981年7月,邢质斌首次与赵忠祥以男女主播、相互搭档的形式正式出镜。
虽然也解说过两届国庆阅兵式(1984年和1999年),但邢质斌在央视的主营业务还是《新闻联播》。2009年邢质斌从央视退休,之后也极少出来参与社会活动,挥一挥衣袖,轻轻地来,轻轻地走。很符合同事对她的评价:
“播音的时候按时来,播完了,没事她就走,从不掺和什么事,也不会轻易评价他人是非。”
张悦 69岁张悦与沈力
名字依然陌生,但你绝对熟悉这位老大姐的脸,就是她让我知道会笑的眼睛应该是什么样,1971年张悦进入央视,后与沈力一起搭档主持《为您服务》,不像新闻类主持人容易与观众产生距离感, 张悦的笑容真诚善良,打眼一瞅就是大写加粗的平易近人,她和沈力算是中国最早的荧幕双姝。
董浩叔叔 64岁
64岁的董浩叔叔现在应该是董浩爷爷,他最早是配音员出身,《铁臂阿童木》,《米老鼠和唐老鸭》都记录有他年轻时的嗓音。1989年,董浩才开始主持人生涯,圆头圆脸,长相憨态可掬,董浩容易被小朋友亲近,是央视少儿类男主持中的常青树。
倪萍 61岁虽然1990年才进入央视,但倪萍绝对是是赵忠祥最彩的搭档。1991年俩人搭档主持春晚,也是和赵忠祥一起被白云黑土两口子惦记的央视主持。除在央视挂职外,倪萍副业众多,演电影,出书,参加综艺一个也没拉下,除却共和国脊梁奖之外没有太大的黑料,央视对也倪萍相当长情,2014年还给她主持寻人综艺《等着我》,身体明显抱恙的倪萍主持苦情综艺,更添几许萧瑟。
卢静 60岁对于年轻人而言,卢静是更为陌生的名字,1983年卢静与罗京共同分配到央视,在一举一动都有严格规制的时代,卢静打破陈规,开创了新闻联播微笑主持的先河,由于业务能力出众,1984年卢静就被派和赵忠祥搭档主持春晚。她走的是央视女主持最常见的一条路:从央视离开——出国访学——大学任教。
罗京 终年48岁
罗京1961年生人,于1983年进入央视主持新闻联播,是引发国字脸潮流的新闻联播主持人,后续接班的王宁(金龟子老公)跟罗京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与和蔼可亲的女主持人不同,罗京的荧幕形象端庄肃穆,从那张板的一丝不苟的国字脸中,你就能感受到他对新闻工作的专注和敬畏,但不幸的是,2009年罗京因淋巴癌去世,这株坚实的新闻之花过早凋谢。
赵忠祥,宋世雄在罗京的告别仪式上
孙小梅 54岁
1989年孙小梅进入中央电视台,主持的综艺节目以音乐类为主,《下周荧屏》、《节目预告》等都由她主持,孙小梅年轻时神似名模杜鹃,但比杜鹃更加甜美,歌喉也是婉转悠扬,1994年她出版第一张个人演唱专辑《轻轻地问,轻轻地唱》,市场反馈还不错。 如果没进入央视,她也许会成为另一个杨钰莹。
鞠萍姐姐 54岁
鞠萍姐姐1984年进入央视,专职青少年主持人,和张悦一样,鞠萍姐姐也有一张让人心生亲近的脸。由于进台早,鞠萍姐姐的身影也相当活跃,赵忠祥、冯巩合作的小品《卖鞋》里也有鞠萍姐姐的,《七巧板》《鞠萍姐姐讲故事》《大风车》,鞠萍姐姐向我们展示了少儿节目主持人的独特优势,不管多大年纪都会被观众们姐姐。
以往要过午夜十二点才能入睡的我,最近十点多就困得睁不开眼睛——因为我老公要看《爱情公寓5》,并且在一旁发出咯咯咯的笑声,形成了强力催眠磁场。
他喜欢陈赫,可《爱5》里陈赫好几集才出来露一小面,永远只在视频聊天里,剧情说他被发配到了阿拉善,实际原因应该是他和剧组签的档期只有几天。
这个剧动不动就来一段不知所谓的歌舞,以及几个口齿不清的新人,今天再问昨天的剧情一丁点都记不起。。。我问他坚持守望《爱5》的原因,他说:“第一季追因为段子密集,笑点巧妙,虽然可能是抄的(完全不关心娱乐新闻的人都知道抄袭事件),后来继续追是因为对立面的人物角色和人物关系的关注,现在则是为了情怀,追情怀的过程中也会关心剧情走向,比如张伟的新恋情,吕子乔和美嘉的成长。”
这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答案,因为昨天看剧时我突击提问的答案是另外一个:张伟的新CP腰好细,她的穿搭不错。
就这样一个需要使劲想使劲想才能想出看点的剧,播出了四小时就爬到第一位,超过《大明风华》和《精英律师》,之前的预约观看数也创了播出平台的纪录,这还是在它的大电影以极低的评分消费过一轮观众耐心之后。
对于非粉丝,《爱情公寓》是个谜。即便没有原创洁癖,它也着实难看。它最大的问题不是抄袭,而是干燥和陈旧,每个梗的下一句都知道他们要说什么,每个段子都不是真正的好笑。
比如张伟传授网上买低价货的秘诀是搜索关键词“分手、舔狗、老婆不让”,去年我看过类似段子,闲鱼卖家里的舔狗送给女神的u2.xa9w.cn/BUGBY礼物常常被贱卖,老公买的玩具被老婆逼着出售。
比如新增人物咖喱酱出场是猫丢了,张伟以为她遇到渣男要跳湖,你说不清在哪看过,反正肯定是看过。还有咖喱酱对苏宁植入小哥撒娇时用叠字,都是《撒娇女人最好命》里的“怎么可以吃兔兔”玩剩下的。
仿佛回到了前几年的春晚相声,演员们自以为很飞逊,以为搜罗了全年最热词该满意了吧,电视机前的网瘾群众一脸冷漠,纷纷表示我们也会用百度。
前一段看到有人说相声是被互联网杀死的,过去由于信息隔膜,甲地说过的相声可以放在乙地再说,但互联网让所有人提前破梗,也让《爱情公寓》破梗。
那这么多依旧在追看的观众只是因为情结和回忆吗?观众并没有那么专注长情,《西游记》是所有人的童年回忆,不是所有它的IP翻拍观众都买账;《还珠格格》拥有更多路人盘,有几个人还记得李佳航除了张伟还是尔康呢?
《爱情公寓》有受众,实际是情景喜剧还有受众,正因为它在市面上近乎绝迹,只要出一个能起到杀时间效果的就有人看。作为下饭辅助,没有哪种剧比情景喜剧更不用带脑子,更能分神,更没有心理负担。
它为什么绝迹了呢?那要从情景喜剧在中国的开端说起。
01
英达被称作中国情景喜剧之父,因为他把情景喜剧的概念第一次带回中国,并做出了个后无来者的试验品:《我爱我家》。
《我爱我家》播出的前一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编辑部的故事》形态就是室内情景喜剧,它有一些街景,但主要场景是《人间指南》编辑部的两间屋里,里间是陈主编办公室,外间是拥挤凌乱的编辑部,李冬宝、余德利、戈玲、牛大姐和老刘都在这间屋里,再支个灯支个收音话筒,简直下不去脚。
所有的情景喜剧,都是重台词轻剧情,但与《爱情公寓》剧情原地踏步,几位合租者30几岁已经结婚还一起合租的悬浮不同,《编辑部的故事》最大BUG是编辑们太乐于助人和太闲,但我曾经在月刊工作过,可以证实月刊就是这么闲,只在组稿发稿忙不到一周,剩下的时间全是打毛衣磕瓜子和借着采访满城瞎逛。
《编辑部的故事》是集体创作,编剧有在文学期刊工作的经历,它的主线是李冬宝和戈玲欲拒还迎的暧昧,每一集有个独立的故事。营救自杀女孩、帮助小保姆找工作、督促胖子减肥、揭穿骗子。。。
和编辑部工作关系最大的反而是最没意思的一集,某个文学女青年想发表文章,送礼找门路改来改去长篇变成微型小说,而热门作者的稿件被两家杂志社争抢,作家两头敷衍。
到了《我爱我家》,一个单位的扯闲篇变成一家人扯闲篇,背景似乎放在话稠的北方家庭才更相应,后来的《东北一家人》设定也是猫冬闲聊的一家子。
集体创作在《编辑部故事》成功之后显出缺陷,同样的编剧班底扩充到40多人,成立了海马影视创作中心,拍摄了《海马歌舞厅》。然而这些编剧虽然常泡歌厅酒吧,但没意识到他们并不是那里的职工,夜生活也不像他们想象中有趣。这部集结了莫言、王朔、海岩、梁左、刘震云的歌舞厅故事乏味到看过的人死活想不起它讲了什么。事实证明,如果不用心,即使是一堆最聪明的人也可以炮制出劣质作品。
《我爱我家》上半部绝大多数是梁左执笔,明显能感到比下半部质量高。他的台词和人物设置有鲜明的时代印迹,傅明老人的大背头、叉着腰抽烟和高嗓门说话,似曾相识,以及大量特殊时期语言的熟练运用。有一集非常好看就是和平失忆后回到60年代,所有人穿着列宁服拿着语录糊弄她。
《我爱我家》是英达的巅峰,也是梁左的巅峰。梁左为蔡明量身打造了《临时家庭》,没有火;他的遗作《闲人马大姐》成了蔡明的代表作,但从喜剧质量上来说,《闲人马大姐》和《家有儿女》是一个档次的,适合当作家务的背景音,属于如果带了现场观众还得同时放着罐头笑声的那种。从《我爱我家》之后,也基本没有情景喜剧敢带现场观众的,导演们也清楚观众笑不出声。
后面的情景喜剧一直在使用《我爱我家》和《中国餐馆》录下的现场笑声,这种笑声被称为机械笑声,也有人叫它“死人的笑声”,我们现在听到的罐头笑声如果是1993年《我爱我家》时期录下的,的确有很多发出笑声的人已经死了。 《爱情公寓5》偶尔还会用到这种笑声。
英达从此之后成了情景喜剧定制导演,他的领域涉及驾校(《起步停车》)、海外打工(《中国餐馆》)、医疗(《心理诊所》)、火车站(《候车大厅》)、旅游(《旅行社的故事》)等各种能聚集闲杂人等的场所,称得上有反响的有《东北一家人》、《闲人马大姐》,和不太出圈但有一批直男粉的《地下交通站》。
他没有停止拍情景喜剧,2018年还拍了《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但他最主要的身份已经变成打冰球小儿子的狂热追随者和解说员。十几年前,我到平西王府他的棚去采访时,他在拍一个不知道播没播的情景喜剧,客串演员有歌手尹相杰,主演有现在经常演丈母娘的许娣和饰演马大姐女儿的虞梦。
02
情景喜剧的另一支力量在空政,导演尚敬的《武林外传》在豆瓣历年电视剧里评分排第六,9.5,评分人数24万,比《大宅门》还高,《炊事班的故事》也有8.7。
尚敬也有一部新作品《欢乐英雄》没有播,想再创当年辉煌基本已经不可能。新京报曾经做过盘点,认为情景喜剧是从2014年糊掉的,因为《爱情公寓4》在2014年播出时是收视神话,创了最快的过亿点击纪录,但如果只考虑纯原创,《武林外传》之后,情景喜剧就已经糊掉了。
按说情景喜剧是所有电视剧中成本最低的,对没有野心的导演和演员也是最合适的工作方式,成本极低,不用离家,接近打卡上班,当然收入相应也低,但比较恋家或是需要照顾孩子的演员应该会选择,为什么这种形式会消失呢?
首先是优秀剧本匮乏,情景喜剧对编剧的倚赖远胜于其它剧种,但情景喜剧编剧的收入却是最低的,梁左生前一直处于缺钱的状态,留下了借条。
有许多相声小品编剧跨界,在没有春晚的日子里做情景喜剧,多年之前有个知名编剧攒班子,我去听了一下,每集20分钟的剧本找枪手,不能署名,稿酬1000块,那时《南方周末》的记者月收入早就过万,还能署名。而喜剧本子需要高密度的笑料,又要编剧能力强又不给吃草,没有人入行是一定的。一块土壤想要培育新生力量,一定要先提供肥料。
喜剧对编剧的开采又是不可再生的,梁左写完《我爱我家》基本就掏空了,他打算想用在未来小说里的段子先用在了剧本里。他曾经半开玩笑和英达说:“我原本是打算留给我的小说——直接拿诺贝尔奖的!要不是你们都一死儿地求我,能这么随便用到这破戏里吗?”
宁财神就算不出事也无法超越自己,《龙门镖局》的反响就证明了这一点。英达以为他把梁左妹妹娶回家就会有个不要稿费的编剧,没想到梁欢婚后立刻罢工,开启购物狂生活。
对于有追求的演员,再好的情景喜剧也只能普及国民度,不能助他们飞升,反而可能固化一个人的形象,所以《爱情公寓》里可以不演情景喜剧也有戏拍的几个演员都坚决离开,热心重组的通常都是除了这个没有其他事业的人。
前几年电视剧的电影化、大投资也使投资商对情景喜剧没兴趣,仙侠可以卖腐,都市情感可以大量植入,家庭伦理可以引发讨论,情景喜剧最早的讽刺功能却无法使用,每个群体都不能得罪。《我爱我家》从来没在北京台播出过,因为傅明老人被认为有损老干部形象,有的媒体还评它为当年最差电视剧。
歌颂式喜剧看多了会起腻,总不能架空到天宫,哦,那样也会被说是指桑骂槐。
情景喜剧有复苏的空间:短视频占据了大多数人的碎片时间,情景喜剧又是最适合短视频传播的;社会趋势目前还是逃避宏大叙事,倾向肤浅细碎的小确幸;影视寒冬里没有资本敢花钱推新人,低成本情景喜剧最适合推新人,就像视频网站用校园剧推了不少短期流量那样。
但是情景喜剧依然不会复苏,因为没有能写这种无法注水需要大量原创段子剧本的编剧了。或许有,但以目前编剧的入行方式,这样的人很难被筛选出来。
必须承认,看公号文章很少有能精神一振的了,前同事肖浑写的这篇《罗振宇为什么讨人厌》就是令我精神为之一振的文章,忍不住和大家分享。经常看到类似这样的贴子:两个选择,一是在有母爱(在温暖的普通家庭长大),二是生来富豪但没有母亲和任何家庭温暖,你愿意选哪种。
吃惊的是,选后者的居多,而且越来越多,钱=一切,已经成为主流价值观。每次看到这种调查,我都觉得自己变成了许知远,做九斤老太之叹:这个社会的“罗振宇”越来越多了。
以下是正文。
我忍罗振宇已经很久了。
2017年《奇葩说》第四季罗振宇就当过一整季的导师,当时我就不喜欢他,他说的话我总是听不进去,但是作为一个理性又善良的人,我还会反省一下是不是自己有偏见,也许只因为他是商人,因为他是中年直男,因为知识付费被污名化,因为他长相不讨喜,总之,也许是因为种种外在的标签,才让我不喜欢他。既然他那么受欢迎,总是有些优点的吧,可能只是不对我的胃口罢了。
到了第六季《奇葩说》,罗振宇再次坐上了导师席,到现在大半季都过去了,我终于可以肯定地说一句:罗振宇很讨厌,而且和那些外在标签根本没有关系,纯粹是这个人本身讨厌。
这一季他的所作所为槽点实在太多,给我的总体观感就是,这个人目的性太强,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不顾及别人感受。
就挑几件印象深的事讲吧。
第二期选手1V1对阵,导师展开抢人大战,其中一场对阵双方是黄执中和雷哥。
黄执中是《奇葩说》资深王牌辩手,而雷哥只是新人,看起来实力悬殊,于是罗振宇来了个骚操作:在两人辩论之前,先把手上的两杠给了黄执中。(所谓“杠”,就是本季《奇葩说》给予选手的奖赏标志,相当于积分)
罗振宇这个举动再明确不过了,就是认定了黄执中会赢,所以抢先把杠给他,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争取黄执中进入自己队伍。但是这么做会让对阵双方都不舒服吧:黄执中被情感绑架,还要承受更大的压力,绝不能输;而雷哥作为新人得不到鼓励也就罢了,还要遭受这么无情的打击,相当于直接告诉他“你不行”。
罗振宇这真是就差把“势利眼”贴自己脑门上了,马东也直接说他鸡贼。
但这场辩论结果很意外,雷哥竟然高水平发挥,赢了黄执中!
大概是因为他不被看好所以激起了斗志,而黄执中压力又太大吧。罗振宇这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只能苦笑。
尽管后来罗振宇又靠着各种绑架游说争取到了黄执中进入自己队伍,又打一巴掌揉三揉得到雷哥谅解把他也拉到了队伍里,但仅凭上述这件事,已经能看清罗振宇是个什么人。
上面这件事还仅仅是鸡贼而已,罗振宇还有一件做得更不妥当的事,就是把“在下不服卡”送给许吉如。
许吉如是薛兆丰战队的队长,因为表现不好面临淘汰,而罗振宇手上有张“在下不服卡”,这张卡是导师面临自己队伍的成员被淘汰时捞人用的,非常重要,结果罗振宇高风亮节把它给了别的队。
可这一举动真的称得上是高风亮节舍己救人吗?了解罗振宇和薛兆丰关系的人都知道,薛兆丰是罗振宇公司旗下的重要合作伙伴,他的经济学课程帮罗振宇挣了几千万。罗振宇送这张卡,相当于关系维护,送个人情,以后薛兆丰就会更积极地为他卖命。而代价就是,罗振宇自己队伍的辩手,失去了一次复活的机会。
得知罗振宇要送卡的那一刻,罗振宇战队队员都叹气的叹气,黑脸的黑脸。
这太容易让人想到生活中常见的一类老板了:在外面尽说漂亮话,摆出一副自我牺牲的精神和风度,到头来其实是谁在牺牲呢?是他手下的员工。什么叫“我相信我的队员会支持我的”,你做决定之前跟你队员商量过吗?
但这一招表面上看很精,实际上还是臭棋,因为许吉如最终还是没有被救活,她的状态实在太糟,在复活赛里还是被蔡康永战队的胡老师比下去了,离开了节目。
在黄执中和许吉如身上两次都赌输了,这简直又印证了罗振宇之前在商业预言领域的打脸史:他说哪家公司会成功,那家公司马上就会崩盘。
罗振宇这两次弄巧成拙,还给人一个很不好的观感,就是感觉他很会钻空子,破坏规则。不管是在辩论开始前给选手送杠,还是把自己的卡送给别家,这在比赛规则里都是没有写的,他可能觉得既然没有限制那就可以做,但这些举动在实质上都是破坏公平竞争的。
蔡康永就很机警地表达了这一点。在罗振宇把卡送给许吉如时,蔡康永当即举手表示抗议。
因为那场比赛蔡康永战队已经赢了,已经安全了,现在凭什么要因为你们搞裙带关系而平白让我们队员多赛一次,多经受一次风险?
马东在《奇葩说》里面一向都不是负责的话事人,总是看热闹不嫌事大,还总说《奇葩说》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这次当然也u2.xa9w.cn/7F4SU没有理会蔡康永的抗议,明明罗振宇破坏了规则,却说那是“此刻的规定”,意思就是规则随时可以改。
这一幕简直是社会上很多现象的折射:遵守规则的人总是平白无故被坑,投机取巧的人却能轻松逃脱制裁。
罗振宇在本季《奇葩说》里流传最广也是被骂得最多的一段话,是关于“面对996要不要辞职”那期,他那副黑心商人的嘴脸,无比典型又生动,尤其是那句“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命,别争了”,单刀直路,就是要让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者屈服于命运不要反抗。
经此一役,罗振宇成功成为黑心资本家代言人,以至于马云的“996是福报”相比之下都显得非常委婉可亲了。
除了这一段,还有很多地方可以看出罗振宇是如何压迫员工的,比如他在比赛准备阶段给队员打鸡血,说生命有限不能浪费不准休息全都要用于工作。
而他眼里努力工作的方式,竟然是让队员把辩论词手抄一百遍,这样才能记牢。
当时我还以为这是罗振宇在开玩笑吧,《奇葩说》辩手都是高智商人才哎,怎么可能会用这么低级的手段?
后来更多了解罗振宇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他真的觉得这是好办法。他以前在自己的节目里就说过,他当年准备高考,就是在一个暑假之内把政治历史地理的教材整个手抄了5遍,并因此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你看他这个得意洋洋的表情,把自己当机器还当出优越感来了。
可我怎么只看出教育制度的失败呢?难道我们培养的是只会机械劳动的人才吗?就不需要自我创造了吗?这种机械行为应付高考也就罢了,现在你都是新媒体行业领袖了,竟然还在宣扬腐朽不堪的这一套。你不知道《奇葩说》是一档以创新观点为核心价值的节目吗?
罗振宇不但对外宣扬那种机械化重复性的努力,自己也一直都是这么做的。比如前些年,他每天早上都要给用户发送一条60秒的语音,一秒都不能少,一年365天每天雷打不动。
《十三邀》第一期的采访对象就是罗振宇,当时罗振宇对许知远也是得意洋洋地宣称,这个每天60秒语音是很难的,为了掌握好时间,他一天可能要连续录好几十次。
他还说这种日复一日的自虐行为,就是所谓的“工匠精神”。我听完这话满脑子问号,60秒语音一秒不多一秒不少,这到底有毛意义啊?谁会追求这么无聊的标准啊?那我写文章追求每篇三千字,一字不多一字不少,多一个字一定要删掉,是不是也可以给我一个敬业的牌匾了?
罗振宇还有很多引以为豪的机械化行为,比如他每天至少要看完2本书,最多时一天可以看10本。马东在《奇葩说》里也刚刚感叹过罗振宇看书速度之快。
我真的很少看到这么宣传自己的读书人,强调的全是一串数字:抄书抄多少遍,一天看多少本,一段话说多长时间……追求的是更多更快更高更强,这是把读书当成了奥林匹克,还是胸口碎大石之类的杂技啊?
说白了,罗振宇终究还是商人,读书只是获取商业利益的手段。只有商人,才那么在乎数字。
而且我不相信罗振宇之所以成功,仅仅是因为他所说的那种机械重复性劳动,甚至都不仅仅是因为读书。商业成功,当然更多靠的是背后的商业运作,但那些细节他一定不会透露。在公众前面,他只会说成功要靠读书,靠大量地机械性地获取知识,这么说当然是为了卖他的网络课程,而且这样也给自己留了后路,万一读者找过来说你的课买了也没卵用,他可以轻悠悠回一句:因为你没我努力。
但总体而言,罗振宇还是个坦诚的人。他从不掩饰自己的商人属性,也不掩饰自己的野心。他是我知道的第二个能自如穿梭在商人和读书人这两重身份之间的人,第一个是郭敬明。
罗振宇比郭敬明还要赤裸,还要直白。他在《十三邀》里对许知远说的一些话,坦诚得让我吃惊。比如许知远问他:你关心这个时代的精神状况吗?
罗振宇对这个传统知识分子式的问题表现得很不耐烦,请注意微表情:
他都没等许知远把问题问完,立刻就回答:我不关心。
他还用了老家安徽方言里的一个词:“跑反”,说这是一个跑反的时代。
所谓“跑反”,就是抗战时日本兵打到村子里来,村民为了活命四散而逃。
“一个浪头过来了,谁也别管别人,管自己。成为跑得最快的那个。”
坦诚到这个程度,我甚至都没法批判他,因为我知道,一定还有很多读书人其实心里是这么想的,只是不敢这么说而已。
读书人中出现“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已经让一些老派学者痛心疾首了,不知道他们面对罗振宇这种“粗俗的利己主义”,极度现实的读书人,会如何。
罗振宇的安徽老家还有一句话:“劫就劫皇纲,嫖就嫖娘娘”,也总被他理直气壮地拿来说笑,这就是他的理想,要干事就干一票大的。
这句话是真的被贴在了办公室里哦,《十三邀》这个镜头被我捕捉到了——他们办公室又叫“嫖娘娘指挥部”:
罗振宇还有很多槽点我没细说,比如在节目现场气急败坏驳斥“知识付费”的说法,却不管这个说法明明是他们这伙人自己炒起来的;
比如频频打断节目,用很不高明的手法很生硬地给自己公司打广告;
比如在辩论和演讲中喜欢生造概念,明明是很简单的谁都知道的常识,一旦套上一个新的概念,就显得很唬人,比如“社交货币”“结网能力”等等。
这些我都不想吐槽了。千言万语,都不如蔡康永怼罗振宇的这段话来得犀利精准:我不想吐槽还因为,我忽然觉得,罗振宇本身u2.xa9w.cn/4GQYJ其实也没有多大问题。一个人他有野心、想成功、自虐、虐别人、鸡贼、算计,这样讨厌是讨厌了点,可是好像也没有大错。
真正的问题是,他竟然真的成功了,他有那么多信众,发自内心地追随他、喜欢他、崇拜他、给钱他。是大众选择了他,而不是他选择了大众啊。
他之所以能坦然说出那些过去的读书人打死也不敢说的话昆明配资平台,就是因为,在大众眼里,那些话都是很自然的,很合理的,读书就是为了功利,成功就是人生的唯一目标,为了成功就是可以不择手段,不然还能怎样呢?
发布于:河南省富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